
来源:安博电竞平台平发表日期:2025-04-21 14:24:09浏览量:1
近年来,在全方面推进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的背景下,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化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设施农业作为突破自然条件限制、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关键路径,已成为通辽市农业现代化转型的重要抓手。我市积极地推进落实“菜蓝子”市长负责制,在政策引导和技术创新的双重驱动下,通辽市设施农业呈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趋势。
现状: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各类设施农业园区34315.46亩,涵盖塑料大棚、日光温室、智能连栋大棚等多种形态,覆盖果蔬、食用菌、特色花卉等高的附加价值品类,有效缓解了传统农业对气候和土地的依赖,也通过“反季节供应”、“订单化生产”等模式,明显提升了农业产值和农民收入。
截止2024年,全市设施已累计建成塑料大棚、日光温室等各类设施共计11167个,整体占地面积达34315.46亩,其中,2024年全年设施蔬果生产面积达到15336.51亩,产量达39035.87吨,整体发展形势较为平稳。
分旗县看,设施蔬菜不同品种的种植呈现地域性分布,如科尔沁区、开发区设施农业主要以反季节果蔬为主导,形成“春提早、秋延后”的生产模式,主要供应京津冀及东北和本地市场;开鲁县集中发展红干椒设施化种植;扎鲁特旗和奈曼旗以食用菌(香菇、平菇)工厂化生产为核心,实现定期供应。
近年来,全市各类设施作物种植培养面积和产量较为稳定,设施作物生产面积稳定在1.5万亩以上,产量稳定保持在3.5万吨以上。设施作物种植种类多样,种植品种涵盖蔬菜类、瓜果类、花卉苗木以及食用菌类等五大类、十多个品种。其中,蔬菜类仍是设施作物的主要部分,2024年全年,蔬菜类作物生产面积为12716.06亩,占全市设施作物生产面积的82.9%,产量33760.36吨,占全市设施作物总产量的86.5%。具体分类来看,蔬果作物栽培的种类除叶菜类蔬菜如芹菜、油菜、菠菜之外,以黄瓜、西红柿为主要品种,部分温室有种植生姜、花菜等作物。瓜果类种植规模逐步扩大,2024年,全市设施瓜果类种植培养面积为1464.25亩,同比增长45.22%,产量4392.06吨,同比增长92.54%,其中,草莓产量由2022年的269.68吨至2024年的391.41吨已实现连续三年稳步增长。花卉苗木近两年市场需求较好,种植规模同样增长迅速,2024年,通辽市设施花卉苗木生产面积达211亩,同比增长59.13%。
这几年,通辽市设施农业生产正在由传统简单低标准的冷棚向高光效智能高标准机械厚墙体日光温室发展,经过多年的统一规划和发展,全市智能连栋大棚,日光温室等现代化设施占比超过40.6%。通过集成物联网环境监视测定、自动化水肥灌溉系统等技术,棚内温湿度、光照等参数实现精确调控,生产效率较传统大棚明显提升。以科尔沁区、开鲁县为核心,通过与高校、农科院建立合作帮扶,重点发展红干椒、番茄、水果玉米等高的附加价值作物。在乡镇(苏木)层面上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特域蔬菜生产基地,进而带动当地农户增收。
受城镇花钱的那群人因素的影响,城郊地区的设施农业发展快,效益好,农牧民群众对设施农业的认知程度较高,以科尔沁区的建国镇、红星镇和开鲁县黑龙坝镇为代表,农牧民从事设施农业生产的积极性非常高,温室利用程度和利用水平也较为理想,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
设施农业建设初期一次性投入比较大,据了解,建设带有项目投入的薄膜温室每平米成本需要500元左右,建设玻璃温室配齐内部设施根据作物不同每平米元可达1000-2000元,常见的塑料大棚每平米需要60-80元。而目前农户建造设施农业主要资产金额来源一般为自主筹集和各级政府补贴、奖金以及信用社和别的金融机构贷款。目前来看,目前政策补贴和优惠力度比较小,建设设施其实是依靠农户自主筹集。
通辽市地处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天气特征情况对设施农业构成多重挑战。其一,冬季严寒漫长,极端低温甚至可达-30摄氏度,导致温室保温能耗增加,燃煤或电力加热成本高,部分老旧设施容易因为供暖不足出现冻害减产;其二,春季大风频发,每年春冬季,大风现象明显,同时往往伴随沙尘暴,易造成棚膜撕裂、骨架变形情况,因此导致棚膜透光率下降,作物生长受影响;其三,昼夜温差剧烈,通辽市夏季短时高温(棚内峰值甚至可达40摄氏度)。棚内高温迫使设施频繁启动通风系统,加速设备损耗并推高运行成本;其四,冬季降雪集中,冬季如若出现雪灾现象,部分结构强度不足的温室存在坍塌风险,近些年因雪灾导致设施坍塌的现象常有发生。
当前,通辽市设施生产人员人均年龄普遍偏大,人员老龄化严重,尤其是农业专业方面技术人员严重性不足,生产人员多为周边地区的留守人员,对高标准日光温室操作不够娴熟,人员和技术的供给不足,不利于现代设施农业的发展。
当前通辽市设施整体规模较小,单体园区平均规模较小,且空间分布零散,导致自身供应能力薄弱,截止2024年通辽市设施农业总面积占全市经济作物耕地面积比例不足2%,远低于山东寿光(设施农业占比超过20%)、辽宁凌源(设施农业占比超过15%)等设施农业发达地区。设施占比较小因此导致冬季反季节蔬菜供应缺口较大,对于部分价格较高的蔬果没办法做到自给自足,比较依赖辽宁、河北、山东等地调入;另一方面是对产值拉动不力不足,通辽市设施农业产值占全市农业总产值占比仅3‰,与寿光(占比35%)等标杆地区差距显著,就近来看,同赤峰等周边盟市也存在很明显差异。
设施农业属于高投入高产出,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各旗县(市区)可以加大扶持力度,出台适合本地区真实的情况的设施产业扶持政策方案。加强在政策性农用信贷、社会资产金额的投入方面引导,同时,对于新建的具有一定设施规模的农业产业基地,在种子种苗、土地流转、农机购置补贴等支农资金上给予优先安排,加大倾斜力度。坚持以政府投资为引导,农民和企业投资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原则,处理问题。把争取国家及自治区支持、农民投资、社会投资和企业投资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国家和自治区投入、财政贴息贷款、农民自筹等多元化的投资。
通过政策引领等方式,因地制宜制定科学统一的设施农业基础设施生产和建造标准,具体在设施农业发展实践中,可以组织农户成立专业合作社,以村集体为单位施行区域内农业用地统一使用管理,为设施农业规模化发展提供基础条件支撑。同时针对老旧大棚开展集中改造,提高科技支撑,加大AI和自动控制等科技应用,学习外地如沈阳等先进经验,建立设施农业发展样板并进行推广,加快通辽市设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调整优化设施农业发展产业体系,改变蔬菜生产品种零散杂乱的生产模式,以优质、高效、生态、高端为切入点,以标准化、高质效生产为目标,采取有力措施,集中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依据市场需求,发展符合通辽真实的情况的高的附加价值产品,同时加快品种更新换代步伐,改善品质、提高质量、培育品牌,实现农产品由普通产品向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的转变。
建立健全全市、各旗县(市区)范围内的技术推广工作,加强对农户的技术培养和训练和指导服务,培育本土技术队伍,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一方面能够组织农户前往辽宁、山东等设施农业发展先进地区进行现场学习观摩,通过现场展示、技术培养和训练等方式,了解掌握设施农业生产新理念和先进经验;另一方面农业部门可以对接当地部门聘请专家来我市进行现场指导,同时利用新媒体,如抖音、快手等平台,制作设施技术讲解视频,培养一批新型职业农民,以点促面,点面结合,做到“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
通过推出有关政策,创新土地流转机制,选取试点,鼓励成立设施农业联合合作社,对年经营超过一定面积的合作社给予补贴,同时,加大力度引进、扶持和鼓励农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给予以足够的、灵活的优惠政策带动农民同步发展,集中力量培植扶持一批前景好、有特色的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和生产大户。各级政府要联合各部门主动抓宣传、抓市场,加强对设施农业的宏观服务和微观指导,为设施农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支持保障。